“数字人文”作为一种学术潮流,反映了技术革命对古老的人文学术生产的深刻影响,让人文学科不仅脚踩大地,更能仰望星空。作为数字人文研究者,四川大学文新学院教授宋耀的阅读领域十分跨界。从马尔克斯的《百年孤独》到刘慈欣的《三体》,从汪曾祺的《四方食事》到阐述人工智能的《深度学习》……“我阅读的范围比较广,可能跟我从事的跨学科研究有关。”4月23日,世界阅读日,封面新闻记者对话了跨界阅读者宋耀。
跨界阅读者
意大利语、经管学、文学、哲学、艺术设计、人工智能、大数据……宋耀的求学、研究经历丰富多元,一直在跨界。“我所研究的领域——数字人文是一个跨学科专业,对我来说,不仅要了解文科领域的发展动向,还要关注技术对人文的影响。”
宋耀
追求相关知识的完备性是数字人文的必要特征之一。怎样把人文原始材料提炼转化为适合计算机分析的对象,以及怎样利用计算机的分析结果来辅助解决人文问题,是数字人文所面临的挑战。
在宋耀所负责的中华文化传承与全球传播数字融合实验室,有一项特别前沿的研究,就是通过计算机大数据,分析4000多部影片中每个人面部的情绪,从而了解电影情节的走向。“这门崭新的学科叫做‘计量电影学’。用大数据的方法来研究海量的电影,对电影里的各种桥段、情节和运镜方式进行总结。”
在教学中,宋耀比较天马行空,既会涉及经典的文学名著,运用数字人文使其焕发新的活力;也有如《你一生的故事》这样充满想象力的科幻作品;“有时也会推荐同学读一些哲学书籍,比如康德、叔本华等。”
用汪曾祺的《四方食事》下饭
宋耀说,自己某段时间会集中读一些比较相似的作品。比如集中阅读经典的世界名著,像《呼啸山庄》《巴黎圣母院》等;集中阅读卡夫卡、卡尔维诺、博尔赫斯、黑塞等,集中阅读村上春树、川端康成、三岛由纪夫等;集中阅读顾城、海子、叶芝等。
从什么时候开始养成阅读习惯?“从初中教科书里第一次接触鲁迅的作品,再到课外阅读一些诸如迟子建、汪曾祺、马尔克斯、海明威等的作品,我就爱上了阅读。因为课业压力比较大,所以我就在那个时候养成了每天午饭和晚饭时间边吃边读的习惯。汪曾祺的《四方食事》尤其下饭!”
工作以后的阅读时间比较灵活,宋耀喜欢在清晨或夜晚阅读,“这段时间的思维比较活跃、也更敏感。”
倒计时的尽头究竟是什么?
“把人类看成虫子的三体人似乎从来没有意识到一个事实:虫子从来没有被真正战胜过。” “我点燃了火,却控制不了它。”“倒计时的尽头究竟是什么?”……在宋耀的实验室,摆着一排刘慈欣的书。
宋耀
“科幻小说的创作者通常会设想一些未来或者超越现实的世界,让读者可以享受一个新颖的、充满想象力和惊喜的故事。锻炼自己的想象力,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解决问题和创造高新技术。”
在宋耀看来,科幻小说经常将现代科学与虚构的科技结合在一起,其创新思维、独特的构思,使读者有机会了解科学界的最前沿研究成果,感受新技术带来的巨大影响,为未来的生活提供了一个思维框架。科幻小说中存在的一些关于人性、意义和道德的问题,通常也会引起人们的思考,考虑自己的生命观。
作家余华带给大家一种“反差萌”
“段子手”余华靠着巨大的反差萌在大学生中圈粉无数。作为一名新闻专业的老师,宋耀如何看待余华的爆火呢?
宋耀表示,“的确,苦难题材是非常适合传播的。余华一方面通过对贫困与饥饿生存图景的描摹,展现出底层老百姓连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也无法得到保障的状态,深化对苦难的表达;另一方面,通过直面暴力、血腥、死亡的场景,无情地揭露现实的虚伪面具和丑陋伤疤,将苦难渲染到极致。”
“但是在现实生活中,余华却并不‘苦难’,而是给人健谈、喜剧的印象,不太像传统的作者。这种反差,反而调动了大家对他作品的想象,反而给他带来了很多的‘自来水’粉丝。可能这就是传播学的本质,喜欢找到不一样的点”,宋耀说。
原文链接:https://www.thecover.cn/news/j2VswlXO7F2H90qSdq8Jkw==